大众网特约评论员 包婷婷
r近期,网上AI谣言频出。有人用AI编造湖北宜昌游船侧翻致30人坠江,有人炮制云南大理交通事故现场视频,还有人借广东冰雹天气发布夸大灾情的AI图片,更有利用AI造谣顶流明星境外豪赌输光十亿。当伪造的现场视频在朋友圈刷屏时,这场由算法制造的信息混乱,撕开了数字时代网信安全的一道裂口。
r过去需专业团队炮制的虚假信息,如今在AI工具里输入关键词即可生成。如,在云南大理某地多人伤亡的交通事故现场视频,视觉冲击强,极易引发不明真相的民众关注和恐慌。视频中,民警执法时对伤员的漠视、不采取救治措施、不对现场进行管控等表现,如果该虚假视频较大范围网络传播,将会对公安机关执法形象和执法公信力造成严重影响。这种技术赋能让谣言从“粗制滥造”升级为“精密伪造”。更棘手的是,AI能精准捕捉公众心理,针对地域人群的风险感知量身定制谣言内容,使传播效率呈几何级提升。
r这种新型谣言正全方位冲击网信安全防线。在信息层面,它打破了传统的信息验证链条。当AI生成的“现场报道”比官方通报更早出现,公众对信息真实性的判断标准被扰乱。部分网民在官方辟谣后仍质疑“是不是在隐瞒情况”,反映出真实信息的权威性正被稀释。长此以往,网络空间将沦为“后真相战场”,每一次公共事件都可能引发信任崩塌。
r当前网信安全治理体系面临三重困境。法律层面,现有法规对AI生成谣言的责任认定模糊,究竟追究工具开发者、传播平台还是使用者的责任,尚无明确标准。技术层面,AI检测技术始终滞后于生成技术,就像杀毒软件永远追着病毒跑,谣言中的伪造视频也是在传播峰值过后才被识别。平台机制层面,算法推荐的“流量至上”逻辑客观上助推谣言传播,那些标题惊悚、画面刺激的虚假内容,更容易获得高曝光。
r筑牢网信安全防线需构建“技术防御+制度约束+公众觉醒”的三重屏障。技术上要建立AI内容溯源系统,给生成内容嵌入“数字指纹”,让公众能一键查询信息生成方式。制度层面要加快立法步伐,明确AI谣言的法律边界,对AI生成工具实施分级管控,对能生成高逼真虚假信息的工具,要求使用者实名注册并留存操作记录。同时建立“谣言快速响应机制”,由网信部门联动权威机构,在谣言扩散初期就发布标准化辟谣信息。
rAI谣言是一记清醒剂,唯有以技术反制技术、以制度规范行为、以教育提升全民数字素养,才能在AI时代守住信息真实的底线,让网络空间真正成为社会进步的有效助力。
悦来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